习得无助

习得无助:当希望在困境中凋零

作者:陈敬仁教授

        在心理学的深邃领域里,“习得无助”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概念,它宛如一道隐秘的枷锁,悄无声息地禁锢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,让心灵深陷绝望的泥沼。

        “习得无助”理论最初源于动物实验。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狗置于一个无法逃脱的电击装置中,起初,狗会拼命挣扎、试图逃离,但经过多次徒劳无功的尝试后,即便后续改变实验条件,打开逃生之门,狗却不再反抗,只是默默忍受电击,仿佛已认定挣扎毫无意义。这种在反复受挫经历下,个体逐渐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感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,便是“习得无助”。

        于人类社会而言,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且极具破坏力。在学业之路上,一些学生长期在学习上遭遇瓶颈,无论如何努力,成绩都难以提升。面对一次次考试失利,熬夜苦读毫无成效,他们的心慢慢冷却。曾经燃烧的斗志被浇灭,课堂上不再积极发言,课后作业也敷衍了事,甚至开始逃避学习,认定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,对知识的殿堂望而却步,任由成绩下滑,错失成长机遇。

        职场之中,亦不乏这样的悲剧。员工若频繁陷入项目失败、被上司批评、升职无望的恶性循环,努力工作换来的总是挫折,久而久之,他们上班如同行尸走肉,失去创新思维,对新任务畏首畏尾,不愿再主动争取机会,每日机械地完成基本工作,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停滞不前,满心无奈与失落。

        亲密关系里,习得无助同样会滋生恶果。若一方长期忍受伴侣的冷漠、言语暴力或情感忽视,多次沟通、挽回均无济于事,便可能陷入习得无助。不再期待伴侣的改变,对感情生活失去信心,即便遇到问题也不再试图解决,任由关系恶化,甚至可能以消极的方式结束这段原本珍贵的感情。

        深入剖析其成因,外部环境的持续打击无疑是主因。当困难如同汹涌海浪一波接一波,且毫无喘息之机,个体凭借现有的知识、技能与资源难以招架,每一次努力都如石沉大海,希望之光便会逐渐黯淡。而更深层次的,是个体内心的归因模式在作祟。若总是将失败归咎于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,如认为自己智商低、能力差,而非看到外部环境的可优化之处或自身努力的方向有误,就更容易陷入习得无助。

        打破“习得无助”的魔咒,是一场自我救赎之战。首先要重塑认知,明白失败并非终点,而是成长的阶梯。当遭遇挫折,停下匆忙的脚步,冷静分析原因:是方法不对?时机未到?还是外界干扰太多?将失败归因为可改变的因素,重拾改变现状的信心。其次,勇于小步尝试,不要被过往的失败吓倒,从微小、可行的目标开始,一步一个脚印,每一次小成功都是对习得无助的有力回击。再者,积极寻求外界支持,向朋友、家人倾诉困境,他们的鼓励与建议或许能为你拨开迷雾,专业心理咨询师更是能从专业角度,助你挖掘内心潜能,挣脱绝望的枷锁。

        习得无助虽如阴霾笼罩,但只要我们洞悉其本质,以勇气、智慧与坚持为剑,定能划破黑暗,让心灵重沐希望之光,在人生之路上砥砺前行。